“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
为构建方向正确、内容科学、载体丰富、学段衔接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4月20日,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檀传宝来校,为全体教师作《德育之义与德育之形》专题培训。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檀教授首先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例,以及当前客观存在的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审丑心理、炫富心态、娱乐至死等社会问题,引发大家对“德育之重”“德育之难”的思考,呼吁“德育之急”。
道德是要努力的,教养是要克制的。强制,在认知上是有用的,但在价值上是没有用的,德育必须经过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关于“德育之义”,也就是德育的内容,檀传宝指出,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混同于道德问题,要防止误判与误诊,要做学生心理和道德成长的扶助者,让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成长相互促进,享受幸福的校园生活。檀传宝提出,学校是社会的良心,就是要讲真善美的地方,道德教育有自己的超越使命,也要面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经济(学)教育”,旗帜鲜明地向学生讲“大道理”,帮助学生修复劳动价值观。
关于“德育之形”,也就是德育的现实形态,檀传宝认为,应该包括直接德育、间接德育以及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做好德育工作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承认德育的三种形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德育自觉,拓展德育思路,依据不同德育形态实际设计、开展德育活动。檀传宝建议,要提高直接德育的质量与可欣赏性;间接德育要“自然去雕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重视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唤醒 “沉睡的雄狮”。
全体教师聆听报告,对德育的内容和形态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德育之急”“德育之重”。
副校长郭仁忠主持讲座。
校长张育方,副校长王晓丽、陈辉出席活动。
教师心得体会
礼让需要克服原始的冲动,道德需要主观的努力,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选择有道德的生活方式。
——梁 萌
班主任要拓宽德育思路,除了直接德育外,更要学会间接德育,注重隐性德;要关注学生心理,从细微处入手,努力做学生心理和道德成长的扶助者。
——何玉婷
学校德育应当旗帜鲜明地讲“大道理”,德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逐渐渗透、逐渐形成的过程。
——王 静
教师切勿强制性进行德育,那样效果甚微,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应把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
——陈贵玲
德育难,德育重。道德不是说教,更不是严苛要求,而是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自身的美好。
——曾宪诚
学校是社会的一片净土,学生品德的纯洁需要教师守护,更需要教师引导。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济教育、政治教育等都密不可分,班主任要秉持德育无小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胡 琪
教师应力求成为学生心理和道德成长的扶持者、促进者,坚持以爱育人,给学生营造充满爱的学习、生活环境。
——钮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