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信息科技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新教材的实践,11月23日至24日,北师大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选派傅骞教授团队专程来到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为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及来自宣城市各中小学的80余名信息科技教师作公益培训,赋能教师教学创新。培训期间,傅骞教授团队还应邀做客励耘科学讲坛(第8讲),为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五、六、七年级全体学生讲解《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和《从STEM跨学科视角玩折纸》,启迪学生科技思维,激发学生对创意与科技的主动探索与无限遐想。
傅骞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他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重点关注物联网技术及教育应用研究、创客教育支持生态研究,是我国开源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技术生态唯一提供者,米思齐开源团队负责人,自主研发开源创客工具Mixly图形化编程软件及MixI0物联网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小学生在线编程自适应学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馆科研项目《“纸来折往”之现代折纸科学展巡回展览设计》。
开源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培训
科技强国,任重道远。
傅骞从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出发,带领参加培训的教师开启一场基于开源可控的学习之旅。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耐心指导老师们探讨信息科技教学的创新之路。一块小小的板子成了创意的舞台,也启发了大家的教学创意灵感。
在“过程与控制”模块,老师们共同完成可控灯、可控心跳、声音传感、手速测试、秒表等案例。在“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老师们学习短距离无线通信、简单数据定时上报、简单数据按需上报、复杂数据上报、单主题订阅、多主题订阅、数据交互处理、组件视图初步应用等案例。
傅骞的培训为信息科技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为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开展增添了活力,也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尝试。傅骞表示,开源可控的信息科技学习,将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迈向更加自主、创新、可持续的未来。
培训前,傅骞向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捐赠了50套米思齐开源主控主板套装。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校长张育方代表学校接受捐赠。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启迪思维,探索科技前沿。
傅骞由扫地机器人的变迁史,带领学生们踏上一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人工智能探索之旅。他首先将抽象知识注入生动故事,娓娓讲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然后以时间轴为线索,深入浅出地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人工智能主要解决回归和分类两大问题,并结合丰富实例阐述K邻近算法、决策树算法、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分类和神经网络等五大典型人工智能算法,揭示人工智能的内涵。
傅骞以一组人工智能框架排名数据,告诉同学们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引发了大家对如何实现高精技术自主可控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傅骞提出“开源”理念,强调其在科技发展中的关键性。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自主研发开源创客工具Mixly图形化编程软件及MixIO物联网平台的初衷与故事,激起了大家对科技创新与分享的兴趣。
傅骞还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常用的创意方法和分享技巧,从弥补缺点法到组合重构法,从有感染力的标题海报到情怀故事的妙用,帮助同学们打开创意思维的新视界。
全场讲座,傅骞与同学们亲切互动。他提出以“大自然的音乐”为灵感创作作品,点燃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同学们踊跃参与,表达独特的创意想法。
从STEM跨学科视角玩折纸
引发思考,探索折纸之美。
“如何让一个苹果立在一张纸上?”“假如有一张纸质地图,你将如何折叠?”“给你一张正方形纸,在不借助其他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将其边长三等分?”一开场,傅骞教授团队的刘鹏飞老师连用三个问题点燃学生们对折纸世界的好奇心,拉开现代折纸的神秘面纱。
折纸与STEM的深度融合。刘鹏飞向同学们介绍折纸的几何公理与定理,强调数学是现代折纸的基础。她结合太阳能折叠版、防弹盾牌、可抓取的软机器人、折叠式探索者机器人车轮等引人入胜的实例,生动展示折纸在STEM领域的广泛应用;介绍折纸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和服装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示折纸的无限可能性。她还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策划的“纸来折往”现代折纸科学展的精美展品,引导大家感受折纸的魅力与奥秘。
玩转STEM折纸的无限可能。刘鹏飞向同学们提出STEM折纸开发与实施的三点建议:一是基于主题设计课程,二是平衡常规与创新,三是共建共享,师生共同成长。她通过风琴褶、纸鹤的双面涂色、立方体旋转等三个案例,详细阐述STEM折纸的思路和方向,引导同学们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积极实践。
引爆创意思维的科普讲座,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打开了STEM折纸的视界,更激发了同学们对科技创新、跨学科艺术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