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皖美碳巡,绿色生活”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科普活动在北师大宣城学校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征威教授登临“励耘科学讲坛”,为八年级全体同学作科普报告《“双碳”与等离子体》,讲述“低碳故事”。市科协副主席马钢锋出席活动并致辞。市科协科普学会部部长黄静,北师大宣城学校校长张育方、副校长王晓丽全程参加报告会。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对科普报告会作现场直播。3月12日,《人民日报》转发了《北京科技报》相关报道。
吴征威以“‘双碳’和等离子体”为题,从温室气体排放、能源开发利用、我国的国情与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等方面,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表示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他从可控核聚变这一低碳前沿技术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出发,向同学们介绍宇宙中最多的物质形态——等离子体,通过大量动态图片展示及案例,指出等离子体在日常生活、医疗、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他强调,要以新科技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实现高品质。他提出,等离子体及其在众多交叉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将与“双碳”息息相关,未来将更好地服务于“双碳”研究领域。
“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为什么设定30年的时间?”“碳捕集和碳封存有什么意义?”为寻找新能源,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是否更好?”“闪电会产生大量臭氧,可否通过制造闪电来改善环境?”在互动环节,对同学们现场提出的观点和疑问,吴征威均一一耐心作答,并寄语同学们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在感受科学神奇的同时,体会到绿色低碳生活的美好。
吴征威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主要从事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和安徽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吴征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科普报告,帮助同学们提高了对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低碳经济的认识,增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生活意识。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同学们也将“小手拉大手”,带动家人切实参与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中来,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环保节约意识,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通过此次科普活动,我知道了人人都是主体,个个都要担当。要养成节约水电、减少粮食浪费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参加植树等实践活动,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八(6)班周榕同学在聆听报告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报告会开始前的暖场,《北京科技报》记者就“皖美碳巡,绿色生活”这一主题,围绕节能、环境、气候等领域,随机邀请同学互动答题。同学们兴致盎然,认真聆听,争先抢答,现场弥漫着浓浓的学习气息、知识清香和科学因子。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更加深入人心。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ー。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要实现“双碳”目标?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双碳”与我们有何关联?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当下低碳社会关注的方向。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省科协组织了“皖美碳巡,绿色生活”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科普活动,于2021年12月启动,将陆续走入全省各个地市。本次宣城站活动由宣城市科协、北京科技报|北科传媒联合承办,北师大宣城学校协办。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