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励耘正当时。
为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2月4日,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冯长宏登临“励耘教育讲坛”,为全体教师作专题培训《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副校长郭仁忠主持讲坛。校长张育方,副校长陈辉参加活动。
“作为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在管教学生方面,您有什么问题和困扰?您想要什么?”
冯长宏首先与老师们开展互动,提出管教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实操方法和必备的管教工具,更需要价值建构和理念支撑。他聚焦“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从为什么要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学生内心的力量是什么、如何让学生获得内心的力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阐释幸福教育理念下学生成长问题、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
为什么要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冯长宏列举学生在学习、生活、品行、心理等方面内心动力不足的表现,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层面分析这些困扰着学生、家长和老师,也困扰着教育与社会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他指出,解决成长问题的根本力量来自孩子自己!只有努力培育孩子内心的力量,才能改变不良习惯;才能真正培养出积极主动、自主自律、有责任心、乐于合作,以及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学会受益终身的社会生活技能;才能取得更为优秀的学业成绩;才能让他们成为幸福而完整的人。
学生内心的力量是什么?冯长宏认为,成长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属性,包括指向生理、安全需求的生物性属性,以联结、爱、共同价值、信仰为特征的社会属性,以及有尊重、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等需求的精神属性。其次来自于社会的需求,包括人际互动、家庭传承、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前者是内生性动力,后者是外源性动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前者是决定性的,后者起着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影响。他指出,一个拥有高度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学生,会阳光、自信、有力量、有方向、敢于挑战和面对困难;反之,则会出现过度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
如何让学生获得内心的力量?冯长宏重点讲述通过自我赋能、关系赋能、家庭赋能、社会赋能等路径,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关于自我赋能,冯长宏提出,在信念上,要坚信每个学生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思考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复盘和反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已的观点和想法,把决定权还给孩子;在认知上,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既要看到问题带来的后果,也要看到问题带来的契机,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和将来;在行动上,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参与,多探索,秉持个性,发展潜能,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获得愉悦体验,形成良性效应;在导向机制上,要鼓励学生寻找自身闪光点和优点,积极探索自己的生命资源,善于将优点放大并实现转化和激励。
关于关系赋能,冯长宏认为,一切从接纳开始。在师生或亲子关系冲突中,教师和家长要先控制好情绪,再解决问题,要尊重和信任孩子,承认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包容他们身上的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在朋辈关系引导中,教师、家长要积极创造机会,鼓励交往,教给孩子沟通技巧和方法,指导他们学会客观表述事实、表达内心感受和需求,学会倾听、感恩与致谢,不断提升他们的社会性情感与技能。
关于家庭赋能,冯长宏提出,家庭是爱的港湾,更是给予孩子强大精神支撑、获得成长动力的重要能量场。家庭赋能要求家长建立民主型教养方式,要坚持榜样示范,倡导“唤醒家庭、唤醒父母比唤醒孩子更重要”理念,引导家长积极践行“爱要大声说出来”“伸出臂膀抱孩子”“放下手机,亲子在一起”等习惯;要重视亲子陪伴,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亲子共读、体育运动、家庭旅行、劳动家务、公益活动等高质量亲子陪伴项目,不断提升日常生活的体验度、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要营造家庭氛围,倡导家庭有小书房或阅读角、有好家规好家训、有家庭冷静角、有绿化小阳台、有暖心留言板等“五有”家庭物型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成长空间和环境;要传承优良家风,通过家风故事、家教案例征集、好家风好家训寻访、同写一封家书等活动,提升家风家教氛围,让家风、家训、家教的力量如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社会赋能,冯长宏倡导和善而坚定的民主平等的管教方式。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得到绽放,每个人的使命在于发现、发掘和绽放自己的生命力。他指出,国家已从宏观政策层面和立法层面,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当下,社会文化层面,需要教师和家长转变师生、亲子的互动方式,倡导民主平等,加强对话互动,营造和谐氛围;主流价值层面,需要传承优秀文化,抒发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以积极正向能量推动学生精神成长,打好人生根基。
作为幸福教育推广人,江苏省教育学会幸福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长宏最后向大家介绍“幸福育人”的聚焦问题、价值观、使命,以及“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的愿景。他提出,幸福教育以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为目标,通过价值引领、人际互动、环境熏陶、制度建设等,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激发和唤醒学生成长动力,成为幸福生命主体。
冯长宏是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培训中心主任,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扬州市新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致力于幸福教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家庭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在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地演讲数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