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为激发青年教师读书兴趣,提高青年教师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3月28日,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在劝学楼第一会议室举办小学青年教师“悦读·分享”读书沙龙活动。邢欢、刘蕾、黄静茹、茆瑞、王秋璇、周慧、陈美荃等七名教师作主题分享。副校长陈辉出席活动。
以生为本,面向未来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中的一本,被他自己称为实践研究的“入地工程”。邢欢老师结合工作实践,就导言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进行阅读分享。她认为,叶澜先生提出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持续阅读,汲取能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蕾老师分享了阅读张祖庆《给语文老师的新建议》的体会。她说,在信息时代,大家关注的是“流量”,耐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作为教师,我们在要求、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时,不少人却缺乏认真读完一本书的耐心。教师应植根于深厚的阅读,持续阅读各种文学作品,阅读有思想、有历史精神、能提高自己格局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从“小我”中跳出来。
实施学历案,促深度学习
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我们迎来了“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该怎样上课?为什么“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会学”?面对诸多困惑,黄静茹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学历案与深度学习》提出的“学在先”“教在后”“评在中”等主张作分享。“学”在先——不是简单地一开始先安排自学,而是优先考虑学生的需要,以学来定教。教师让位于学生,把学习经历还给学生。“教”在后——也不是一定要等学生自学过后教师才可以讲,教师也可以一开始就教。当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时,教师随时可以介入教,以实现“破冰”目的,引导学习、维持学习和深化学习。“评”在中——将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中评、课后评,随学随评、随教随评,学会了再接着往下学,彻底摆脱“走教案”。
让语言更具力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博大精深,表扬不再只是单一的“你真棒”,批评也不再只是生硬的说教和义正辞严的“你做错了”。《教师的语言力》是一本辞典式的应用方法手册,内容便于查找、轻松易懂、代入感强。茆瑞老师结合班级管理案例,就表扬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作分享。表扬要及时,当学生表现优异时,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在六十秒之内的表扬是最有效的,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并不断坚持和强化此行为,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积极促进作用。至于针对性,每位学生情况存在差异,表扬的标准要因人而异,教师不单要寻找那些“引人注目”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寻找每位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有针对性地及时作出表扬和鼓励,更能让学生信服。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让人信服的老师,语言更有力量。
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
学生即“种子”。王秋璇老师分享了阅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的收获。她认为,教师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告知结果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学生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多聆听他们的声音。除此之外,要想教对数学课,还应该好好研究课标,读懂课标,研究教材,读懂教材,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花结果。
打造自己的“种子”课
周慧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享了阅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的体会。她认为,当前,各类赛课、公开课的选题,大多是起始课或概念课,如果我们认真思考打磨这些课,反复推敲,持续优化,认真梳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相信这些课会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种子”课。
智慧沟通,和爱共生
《教师情商修炼之道》以案例导出理论,以案例分析实情,以案例深化策略,辅以情商测试题目和情商修炼游戏,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情商、提高情商、运用情商,更好地与同事、家长、学生、陌生人等沟通和交流。陈美荃老师在分享阅读体会时提出,高情商的教师不仅能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还善于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他人,遇事冷静,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面对棘手问题能通盘考虑,始终把学生和家长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诚心待人,耐心指导,方得家长和学生的肯定。
师心之所向,盼闻道育人。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们徜徉书海畅所欲言,享受了一场读书盛宴。陈辉在点评“悦读·分享”读书沙龙活动时提出,教书、阅读、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支柱,缺少哪一方面都很难走远。很多人往往习惯日复一日地教书,不愿意抽时间读书、写作,以致后劲不足,越教越累,日趋平淡。“专业提升”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期盼青年教师明心见性,知行合一,乐读、能做、会说、善写,做有思想、有温度的教育者,用自己的成长更好助力学生成长。